2008年6月初,在福建省福州市的左海公园,湖面上突然出现大大小小的奇怪生物体,它们的外形像一团团绿色的软软的肉球、表皮有一层白色星状花纹,它们在短时间内可以迅速繁殖,在高温天气又躲藏起来,捞出水面会碎裂、太阳晒过之后又变成一层纸状物体;这些怪物行踪不定,同时被观察到最小的像馒头大小,而最大的可以长到一米之巨。由于样子可怕令人恶心,周围居民都非常害怕并且担心它有毒。
《走近科学》记者赶到现场调查,先排除它是什么的各种可能性,大量取样和采访获取有效信息,最后在各方专家的帮助下,我们逼近了真相,这些不明生物既不是动物又不是植物,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一米之巨、重达上百斤重的大怪物竟然都是由显微镜下才能看清楚的物质所形成,而水怪其实是由不同种类的几种微生物共生在一起所形成的——微生物复合体!
虽然调查结果显示的微生物最后仍没有追查到其来源,但专家明确:以前没有现在有,说明这是一种特殊生物,它突然的出现标志着这里的环境一定发生了某种特殊的变化,而水怪在270公里长的闽江水系里,单单只出现在左海,也说明左海湖的环境应该出现了某种不为人知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使得这里成为了这种微生物最适宜生长繁殖的地方,其他更多的问题他们仍需继续研究
左海水怪之谜-01水怪现身
福建省福州市的左海公园里,在湖边经营钓鱼台近20年的林永峰在一次下水检查鱼网的时候发现一个像怪肉球一样的东西,这个怪东西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迅速繁殖,让他非常害怕,因为虽然它在水中漂浮不定,但它却不像任何一种水生动物。未知的恐惧让他最后只得向当地报社发出求救。消息立刻传遍全市,上万网友也都开始热猜,但没有人知道答案。《走近科学》记者赶到现场,在林永峰帮助下,我们看到了他为我们圈住的一个大水怪。
左海水怪之谜-02巨型水怪
和群众猜测的一样,大水怪的确有几分和水母类似,但很快被专家否定了。接着水怪是鱼卵、是藻类植物的猜测也被一一推翻。38度,听说水怪怕热,这给我们的寻找和取样增加了不少难度,然而当林永峰带着我们坐船在湖面寻找时,我们竟然发现了一只巨型水怪!它足有上百斤重、直径约一米二,叫人害怕的是,它似乎正在进行着分裂。
左海水怪之谜-03水怪家族
继续对水怪进行追查,更让人惊恐的是,我们在左海湖东面的水族馆发现了爬在拦网上的密密麻麻的水怪家族。它们没有手脚、却能爬在拦网上,它们像在休息又像在开会,场面非常惊人!我们猜测它们也许就是水族馆的泄露所造成,调查之后这个猜测也被否定了。根据工作人员提供的信息,我们又追回到钓鱼台,由于湖边有大量的茶馆,我们顺着线索继续调查,结果发现它和30年前流行的一种红茶菌非常相似。但追查的结果是——水怪也不是红茶菌,而它的来历仍然还是个谜。
[attachment=3905]
[attachment=3906]
[attachment=3907]
[attachment=3908]
左海水怪之谜-04神秘的“眼睛”
在福建省农科院的专家帮助下,他们提示我们,这里突然出现奇怪的生物体,应该是这里的环境或水体出了什么问题,对水体和水怪的样本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专家的猜测不错,而且左海湖的水看似清澈实际很脏。然而水怪究竟是什么却仍然没有结论。
几经周折,我们得知福建师大的许旭萍老师看到了我们漏掉的一些东西!在她的帮助下,水怪神秘的“小眼睛”浮出水面,进一步推断显示,这是一种真菌的孢子囊,但是继续追查,它叫什么来自哪里仍然是个大大的问号
虽然离揭开水怪之谜还有一段距离,但我们可以明确的是,如果环境继续被影响和改变下去,我们身边的怪物会越来越多。
“湖里的"水怪"越来越少了,不知道是不是与天气炎热有关。”从上月中旬起,记者一直对福州左海冒出大量“水怪”进行追踪报道,日前有市民反映“水怪”正在减少,还有不少市民花钱请人打捞“水怪”用来“治病”。
而央视记者则来到福州,与本报一起邀请省农科院、福建师大生命科学学院的动物、植物、微生物专家再次对“水怪”进行会诊。央视记者今天还将把“水怪”的样本送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希望专家能尽快解开“水怪”之谜。
“湖里的"水怪"确实少了好多。原来湖面上漂着一团团的都是,天气变热后,现在只能在一些水草比较多的地方找到”,在左海边经营钓鱼场的林先生告诉记者,目前有不少市民来看“水怪”,甚至花钱请人打捞用来“治病”。
林先生说,自从6月中旬发现“水怪”后,几乎每天都有人来湖边找它们的踪迹,不少钓鱼者还反映湖里的鱼土腥味越来越少,湖水也少了许多腥臭味。“会不会"水怪"能够净化水质?”昨天,记者见到“水怪”的数量确实少了,而且一些“水怪”表皮的黑点变成了白色。
省农科院李教授在对取样水质进行现场化验时,发现湖水的pH值高达8.6,“正常湖水pH值应该在7左右,一些工业废水的pH值也不过是8,这
湖水明显偏碱,说明这里污染严重,可能是有机物过多。”李教授表示,“水怪”的出现肯定与水被污染有关。
省农科院副院长刘波博士表示,湖里的微生物浓度并不高,“水怪”却能长得如此之大,说明它们对水中某些物质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它们上面有一个裂口进行水交换,将其中的污染物吸收,排出比较干净的水。”
刘波呼吁有关部门尽快对“水怪”立项研究,因为它应该是一种指示性物种,而且“水怪”可能对今后污水处理技术有帮助,“通过研究,我们或许能了解"水怪"中的哪些菌能分泌出"消化"污染物的酶,而后将其用在治理污水中。”专家提醒说,市民不应该随意养、吃“水怪”,它们是否有药用价值还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