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的概念
地质上的概念是地球由各种岩石组成,岩石由各种矿物组成。岩石不光指石头,常见的砂和土在地质上也是岩石,它们是由石头经搬运和风化形成的,在一定地质作用下又可变成石头如砂岩和泥岩(粘土岩)。自然界有几大类几十小类几百种岩石,矿物则有几千种。矿物是具有固定的化学含义的分子单体或复合体,构成各种岩石的主要矿物只有十余种,称造岩矿物,这部分矿物由于自然界储量巨大,通常不很值钱,其他在特定的岩石中含量稀少的矿物,视人类社会和科技发展的相对需求量,就形成了相差悬殊的价值。
工业矿物是指在特定时期、由市场和技术决定的、可以开采利用的矿物。含工业矿物、具开采价值的某种特定岩石称工业矿体,暂时达不到开采盈利要求时称矿体或矿化体。通常所说的矿即指工业矿体,这只是一个相对概念,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非矿岩石可以变成有价值的矿藏。
无论你在哪里,没有矿藏的地方几乎是不存在的。我们实际上就生活在矿物的世界里,只是由于地质作用的不同,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矿产。至于有没有工业价值,取决于有用矿物含量(品位)、当时当地的市场价格、当时当地的开采-选矿-冶炼技术和条件。比如各地普遍存在的石英砂或石英岩,品位99%和98%的矿石价格也很低,每吨几十元甚至几元人民币,而以此为原料冶炼而成的高纯硅(用于制造太阳能光伏电池以及电子工业等的原料)可以卖到100万美元以上/吨,增值一百万倍(目前这项技术还掌握在少数国外公司手里),这里的关键不是矿藏而是冶炼技术。同样对于金银来说,几千年前人类就开始开采冶炼加工了,选冶技术不是问题,关键却在矿藏方面,找到金银矿就找到了宝藏和财富,无论古代和现代这都是毫不夸张的。
宝藏发现之旅
大概在1970年代之前,我国还没有金刚石(钻石)矿,后来从山东农村一个妇女在地头干农活时拾到一颗大钻石并献给国家(称常林钻石)开始,山东省才开始寻找金刚石矿,当时派出了几百人规模的地质队员在附近寻找产出金刚石的岩体,据说当时没有一个地质队员见过能产出金刚石的金伯利岩,他们先在各个河流中寻找金伯利岩的风化残留矿物镁铝榴石(?),然后再预测和追踪岩体,工作三年后毫无进展,在地质工程师自称已黔驴技穷、几乎绝望的情况下,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发现了距产出钻石很远的一个地方的金伯利岩小岩脉,追踪之后就发现了金伯利岩岩体群,从此拉开了我国金刚石开采的历史。(当时的成矿理论和勘探技术非常落后,现在可以利用发展了的理论和航天、航空物探等手段快速缩小和圈定找矿靶区,类似的勘探工作将十分迅速。)
同样,以前大家都认为加拿大不产金刚石。1990年代初,加拿大地质学家普菲克提出到加拿大北部耶洛奈夫附近的一个湖底去找金刚石。有人认为这简直是发疯的想法。但有一家风险投资公司认可了他的想法。正是普菲克的这个异常思路,仅用了十年工夫,就使加拿大变成了世界上第三大金刚石生产国,而且是宝石级的。
国外是由风险投资体制支撑矿业开发,市场和财富是最好的推动力。国内在计划经济年代是由国家需要和官僚体制决定矿业开发方式、方向和矿种。金刚石是国家工业生产急需的矿种(刀具、钻头等),于是就开发了,同样是发现在山东的蓝宝石却没有这样幸运。山东某地出产大量蓝宝石,当初村民们每当下雨过后都能从地里拣到不少蓝宝石,只是觉得好看却不知有何用处,不少人把蓝宝石砸碎研细后刷在墙上作装饰,后来引起地质队注意并进行了初步勘探,结果不了了之。我想可能一是国家不急需(工业上无大用处,首饰和收藏当时国内也无市场),二是官僚体制本身根本就不是做事情的。后来不知怎么被香港商人知道,香港人按大小1元5元一颗地收购,一麻袋一麻袋地运走(当初谁用几百元收点蓝宝石的话,现在可就是千万富翁了)。中国现在虽已进入市场经济,矿业开发也摆脱了官僚体制的束缚,但完善的投资体制还未建立和正在建立,老体制失灵、地质队失业,中国的矿业市场正等待新生力量的征服,真是遍地黄金!
云南东川播卡金矿最初是由当地村民发现的,1996年云南某地质队介入勘探,不久转卖给云南某核工业地质队,均未拿出什么成果,据说是由于资金和技术原因,后被加拿大西南资源公司控股,却探出个世界级金矿(黄金储量300吨)。云南方面说当初地质学家和矿业专家没有想到这个矿会这么大,言外之意可能后悔让加拿大人占了大便宜。如果加拿大人不来我估计该矿将沉睡多久还很难说,不是地质学家想不到也不是资金和技术问题。首先地质学家们在做升官发财梦,没精力想这些,再就是中国的官僚体制和地质队的事业编制不让你想,想了也白想。资金问题存在吗?中国的闲钱多得没地方去,政府和银行都头疼,问题是没有体制也没有人去操作。技术问题存在吗?某个地质队由于设备和人才问题肯定有技术问题(计划经济后时代的地质队已经破败得令人心酸了),但中国本身的技术和人才储备在勘探开发领域与世界发达国家并无差距,有的专业领域还属领先水平。问题表面是资金,深层次是投资体制问题。目前这个体制实际上已经打破,只是有待掌握资本资源和市场运做本领以及勘探开发技术的新型企业的出现,计划经济条件下诞生的事业编制的地质队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地质学家的职责
有石头的地方就有矿,至于有多大价值,则要靠地质学家鉴别。无论你到任何山区走访,当地百姓都会指出一些这样那样的“矿”。他们虽不懂地质,但天天在石头中间转,“奇怪的石头”是逃不过他们眼睛的。他们也不懂市场,心怀朴素而美好的发财梦想,很多人还会主动去找矿。于是你会发现百姓常常把普通岩石当成宝贝,就象山东人把蓝宝石当成普通石头一样。但这种信息是任何一个聪明的地质学家都不应当轻视的,如有可能每一个无论是真是价的信息你都要不辞辛劳地去验证,哪怕100次有99次是无功而返,一次成功也许已足够你享用终生。
有个考古学家某年暑假到某地考察,傍晚时分走到一个古代沉积层下,远远看去似乎有古人类头骨化石存在,但不敢肯定,由于时间已晚,第二天一早还要返回北京,于是就放弃了。结果次年夏天他看到了震惊世界的考古大发现,就是他曾经看见而没有走近的那个地方、那个头盖骨,发现者是另一批考古学家。这成了他终生的遗憾。地质学家也面临同样的状况和机遇,假如你足够勤奋,发现的机遇怕比考古学家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