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脑围棋先行者陈志行2001年3月、8月。这是两个令中国围棋爱好者激动而难忘的时间。这期间,一位70岁的退休老人更让人难以释怀,无法忘却,他就是为世界电脑围棋事业的研究与发展拖着年迈之躯奔波于韩国汉城和中国贵阳而两捧世界冠军杯,被誉为中国电脑围棋的先行者——陈志行教授。
陈志行,广州志行电脑围棋有限公司总经理,原中山大学化学系教授,中国电脑围棋走向世界的见证人。他出生于1931年,广东省广州市人,195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化学系。1991年从中山大学化学系退休后,潜心研究开发电脑围棋软件,至今已有10余年。他从1993年起,共9次获得电脑围棋世界冠军:1993 年11月获应氏杯冠军,1995年至1997年连续三年包揽FOST杯、应氏杯冠军,2000年8月获心智奥林匹克电脑围棋赛冠军,2001年3月在汉城获SG杯国际电脑围棋赛冠军,同年8月在贵阳获国际电脑围棋赛冠军。老骥伏枥,用电脑描绘围棋蓝图
1991年,陈志行从中山大学退休后,这也成为他描绘人生又一宏伟蓝图的新起点。
他把计算机程序工作的专长与其业余爱好相结合,致力于围棋人工智能的研究。在1995年举行的应氏杯上向人脑挑战受15子和13子获胜,1997年在应氏杯上又突破了11子的大关。其对手都是主办单位应昌期基金会指定的每次3名少年业余围棋好手。
陈志行的这些业绩使中国在电脑围棋这个领域上稳定地领先于世界,为中国人争了光。1998年12月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授予他“全国十佳科技耆英”的称号。
陈志行曾设想要在自己有生之年把围棋程序提高到自己让9子的水平。1992年,他在东京参赛期间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假如我还能以像现在精力充沛地再干 20年,恐怕也难以使我的程序被我让9子能顶得住。他早就觉得这个目标单靠自己难以实现。越往上越困难,这是谁都知道的,即使再用15年能否提高到让9 子,的确很成问题。
陈志行的围棋程序“手谈”自1994年进入世界市场,在韩国、日本、欧美以及国内(含台湾)销量达到数万套,销售额达1000余万元,大部分利润为商人所得。陈志行认识
到,艰苦的事业不能由一个人去做,只有组成研究集体,才是达到“9子”目标的正确有
效的途径。
为了进一步网罗和留住人才,1997年,由陈志行投资200万元正式成立了“广州志行电脑围棋有限公司”,随着两位业余顶尖围棋手李智华和陆锦强的加入,“乌鹭”的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并在1998年成立了“手谈茶吧”,广东省围棋队陈志刚、廖桂永、梁伟棠等经常到茶吧作围棋讲座。《围棋报》在报道这一消息时说“陈志行又‘弈’新招”。然而,时至今日仍是亏本经营,陈志行舍不得丢下这个广州围棋爱好者的乐园。
阴差阳错,学理工偏偏与围棋结缘
陈志行从小就是一个象棋迷。幼年时看到长辈下棋,虽然不太懂,却总是站在旁边看个不停。爸爸给他买了一副象棋,可就惹麻烦了。他整天嚷着要爸爸跟他下。他父亲一生气,把棋子扔到马桶里去了。
那时广东下围棋的人很少,他直到高三时才见到老师下围棋。几个同学也就跟着学,但连基本规则还没有弄清。1948年进大学时正好买到一本《围棋与棋话》,看过后才算是会下。毕竟下围棋的人很少,迷不起来。象棋仍是他的主要爱好。大学毕业后他留在中山大学任教,直到五十年代末,他都是校内的象棋高手。曾两次参加广州市教工象棋赛,第一次获第五名,第二次获第二名。就在第二次参加市教工象棋赛时,他有了机会和广东围棋界接触。
文革期间,陈志刚到农村当“知青”,陈志行则先是到“干校”,不久又以“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名义下放到粤北十分贫穷的山区。在这之前他下放过好几次,只要有白米饭,就算几个月没有肉吃也不觉得苦。这次却太苦了。连白米饭也不够,得混进杂粮。一次有机会到一个小食店吃了一顿面条,那就是无上的佳肴了。可是享了这样一次口福就得了报应,染上了急性肝炎。那是1970年春。住了一个月医院后,回到广州养病。
养病期间,医生嘱咐不要到处跑,不能劳累。除了有时齐曾矩等少数几个人来找他下棋外,时间多的是。他就利用来收集围棋资料。跟着的两三年,陈志刚等许多棋友陆续回到广州,围棋活动也逐步恢复。随着棋力的增长,陈志行越来越感到围棋高深莫测,而自己智力不足,难以达到最高的境界以领会其无上的妙意。于是他独辟蹊径,结合自己所喜爱的“数字游戏”,研究外势相当于多少目、弱棋相当于负多少目,俨然形成了一种围棋定量理论。这种研究似乎没有使自己的棋力得到什么增益,却为后来研究电脑围棋伏下了重要的一笔。
在那史无前例的年代里,多少人无法发挥其光和热,陈志行更是这样的一员。他把过剩的精力投入到了提高自己围棋水平的狂热中。化学系的一位领导看到他对围棋如此狂热,曾当面说他简直以围棋为专业了。陈志行直言不讳地回答:现在我还不可能以围棋为专业,但60岁后就会是。
后来有一次,那时围棋活动还没有正常地恢复,陈志行竟然预先写好一封信,去找齐曾矩老师,表明他不想当这个中山大学化学系讲师了,请齐老师推荐他到广州市体委工作。就是当一名杂工也好,只要能经常和齐老师在一起,得到他在围棋上更多的指点就满足了。齐老师看了愕然,说陈志行是不是发神经了。那时候市体委怎么也不可能接受这样的工作人员。不久,围棋活动得以恢复,体委要重新组建棋队。齐老师没有忘记陈志行曾提出过的请求,真的推荐他到省体委。当时象棋教练陈松顺还叫陈志行写一份履历表交给他转给省体委。不过陈志行在围棋上不算有什么专长,没有调成。默默耕耘,无悔人生谱华章
陈志行1991年虽然从大学正式退休了,却由于搞了电脑围棋,下围棋反而减少了。主要是参加全国教授赛,并曾于1994年获该赛冠军。近几年参赛稍多,2000年获炎黄杯世界名人围棋邀请赛冠军。2001年8月以70高龄首次参加全国业余围棋大赛“斯壮杯”,被棋界传为美谈。在全国高手云集的大赛中与青壮年较劲,结果只是5 胜6负名列中下。不过战胜胡子真6段的一盘棋还是下得满意的。它登在《围棋报》上,由沈果孙七段作了谱评。其中一着被誉为“神来之笔”。
陈志行说,退休后搞电脑围棋,起初无非是一种兴趣。变成了一项事业,麻烦就多了。1998年朝鲜电脑中心抄袭他的程序后夺去两次世界冠军,近年更在日本和韩国推出其抄袭品,使陈志行的程序在日、韩的销售大受打击。尽管他已掌握他们抄袭的充分证据,却难以诉诸法律。
知足常乐,能忍自安。陈志行现在仍然一如既往,天天在研究电脑围棋,乐此不疲。
走进这位世界冠军的寓所,你几乎没有看到一样值钱的,跟得上当今潮流的东西:一套木质沙发,两个老式茶几,25口寸的彩电还是他妹妹5年前出国时送给他的。唯一使陈志行感到满意的是适应研究需要的一台电脑,已更新了7台。
陈志行生活十分简朴,烟酒不沾,喜欢看书、读报。每天用电脑工作时间在6个小时以上,忙着电脑围棋的开发。最近,每周还上二至三次网,下下棋,由于身体的原因,时间只能一个来小时。
热爱运动的陈志行少年时喜欢外出旅行,现在早上打打太极拳是他晨练的必修课。
下围棋是乐事,辅导小棋手更是乐事。他更重视辅导女孩,因为更多的女性下围棋将使围棋发展得更快。他七十年代辅导过黄妙玲、敖立婷等,八十年代辅导过雷秀瑜(现广东省围棋专业棋手,协助陈志行研究电脑围棋)和陈倩薇,这几位都成为专业棋手。此外,七十年代也曾应廖桂永的启蒙老师冯曼之邀,给廖下让两子的指导棋。
陈志行与女儿陈国宝和91岁的母亲住在广州。1996年应氏杯赛“乌鹭”的第一作者就是陈国宝,她以其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其身体残疾的缺陷,以其过人的才华,成为父亲研究围棋程序的得力助手。
退休前,陈志行是中山大学从事物理化学、量子化学、计算机化学教学和研究的教授,是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是许崇清奖学金获得者,是为数不多终身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高级知识分子。他的研究成果丰富,他的“物理化学和计算机化学教学软件的研制和应用”荣获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优秀奖。另外还有4项研究获省级科研成果奖。而他却乐于过着清贫的生活。
陈志行说,至于欲望,不同的人的确有所不同。我每天沉浸于电脑围棋的创造性劳动中,看着程序的微细进步,就能感到满足。除此之外,下围棋也是一种享受,它变化无穷,永无雷同,每局都扣人心弦,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无限追求。
是啊!当谈到人工智能围棋的时候,人们最不该忘记的就是这位中国电脑围棋的先行者——陈志行教授。文/王斌华
另:陈志行教授于2008年10月12日逝世! 陈志行教授享年7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