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情系雪宝顶

条纹海豚 2010-03-08 09:20

情系雪宝顶

赖祥符



雪宝顶是岷山山脉主峰,海拔5588米。雪宝顶的名字在川西北地区十分响亮。她那屹立于高原之巅的亮丽倩影,她那俯视苍穹的尊贵姿态,令人侧目。她在宗教信众们心中的崇高地位,更会引发人们的神秘感。雪宝顶啊,使人难以忘怀的地方。

对区调工作者来说,雪宝顶不过是1:20万松潘幅东北角的一座山峰,处于松潘、平武、漳腊、文县四个图幅的交汇部位。这四个图幅,前面三个都是四川省完成的,由当时的第二区域地质测量队二分队承担,雪宝顶地区的填图任务落在第三组身上。当时,我从学校毕业不久,在短时期的适应之后,担任三组组长,主持完成了该地区的填图任务。当时的小组成员有江祖寿、梁树云、刘天觉和张明茂。

完成平武、松潘、漳腊等图幅时间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正当文化大革命后期。几年时间,小组围绕着雪宝顶转悠。我也在此度过了自己职业生涯的最初岁月。这段丰富多彩的经历,使我在技术业务上有长足的进展;艰苦危险生活的锤炼,让我的体魄意志得以增强;而纯净无尘的大自然,更使我的灵魂得到洗涤和升华。这段经历让我终身受益,永远地铭刻在心里。



雪宝顶初探

和雪宝顶的初期接触,是在1967年和1970年两次路线地质踏勘。当时,为了完成平武幅报告并为松潘幅设计作准备,安排了两条穿越岷山的地质踏勘路线。一条路线由双河乡开始,沿涪江上游河谷,经黄龙乡,跨雪山垭口到松潘县城;另一条路线自白羊乡出发,翻越桦子岭到镇坪乡。两条道路可以通行骡马。在交通不便的当时,他们是工作区内最大的道路,古来就是联结岷山两侧、松潘、平武、北川之间的主要运输通道,也是汉、藏民族间交流的主要通道。两条路线,一条在雪宝顶之北,一条在雪宝顶之南,路途中,均可以遥望雪宝顶主峰。可惜只能远远地仰视她,可望而不可及,朦胧下的神秘,更加引发人们对她的向往。

每条路线的长度都号称180华里。当时地质工作全靠步行,技术人员要背着自己的地质背包、个人衣物、被盖、书籍和工作用品塞得满满的,少说也有三、四十斤。背着它一边走路,一边进行地质观察,一边还要记录。路线穿过无人烟区,没有居民点,每60里路设有一个么店子,几间破房,内有锅灶、床铺供过路行人和脚夫歇脚。完成一条路线需要步行三天。现在的旅游热点黄龙沟就在北线上,其治所黄龙乡是唯一的居民点。记得第一次到黄龙乡时天已漆黑,疲惫的我们奔村边一处暗黄的灯光而去,正是旅舍。第二天清晨鸟鸣声唤醒我们,到屋外一看便惊呆了,好美啊。旅舍处在一片林间草地上,四周被白桦林环绕,门前一泓溪水淙淙流淌;湿润的阳光,透过树林斜射在草地上,露珠闪闪发亮;清新而甜美的空气沁人心脾,使人振奋。不由赞叹,这里真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这次踏勘,初次接触雪宝顶,在地质认识上也取得很大收获!

其一,纠正了平武幅西部磨子坪地层为泥盆系的认识,指出它就是松潘幅西康群的东延,属三迭系。原称为磨子坪背斜的褶曲就变为磨子坪向斜。有名的虎牙式铁锰矿重新厘定为西康群底部。这项工作为以后建立松潘地区的地层系统打下基础。

其二,初步厘定了雪山大断裂。这条断裂晚近时期活动强烈,它将岷江断裂沿东西走向滑移五十公里以上。在地貌上表现也很明显,对现代地貌形成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沿着狭窄的涪江河谷,登上雪山梁子垭口,站在垭口上举目瞭望:垭口北侧是古生代石灰岩形成的嶙峋陡峭的山峰,垭口南侧是三迭系西康群形成的舒缓群峦。你会惊竦于造物之神奇,自然力的宏伟。

几年后的1976年,沿断裂发生里氏7.6级大地震,震中就在雪山断裂和虎牙关断裂交汇的小河区。我们熟悉的小河街道,我们经常驻足的小河区政府被震为废墟。更没有料到去年2008年,相距不远的汶川发生更大的地震。据报道,地表可见位移最大可达十米。相比较雪山断裂造成的位移,真是小巫见大巫了。五十公里的位移,只要累计五千次地震即可实现。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实现这个位移量太容易了!



顶礼膜拜

雪宝顶主峰的外形是一个不对称的四方锥体,她的北坡陡峻,南坡较缓;北坡虽陡,却较易接近,现在旅游胜地的黄龙沟即自北坡发源,黄龙古寺就修筑在陡崖之下。南坡虽缓却难以接近,她距离人居地太远。从虎牙乡出发,沿着蛇岗沟上行,到雪宝顶山峰脚下,需要在老林中走几天。可是,从南方欣赏雪宝顶却是最美丽的。从正面观看雪宝顶南坡是一个完美的等腰三角形,坡面盖满积雪,像金字塔,更像富士山。雪白耀眼的山峰映衬在碧蓝的晴空,白色轻雾从山峰顶端袅袅升起。此时的雪宝顶宛如一位披着轻纱、亭亭玉立的女菩萨。

沿着蛇岗沟自南而北的路途上,每逢开阔的林间空地处,你抬头仰望,就能看到这位女菩萨微笑着站在你的眼前。她端庄的容颜和尊贵的气质,产生一种令人震慑的敬畏,使你禁不住要跪下去,向她顶礼膜拜。这种对自然的敬畏是人类天生的特性,难怪当地百姓把雪宝顶视为崇敬的神。

站在蛇岗沟尾,背靠雪宝顶回头向南面极目瞭望,四川盆地烟笼雾锁、黑绿黑绿的岗峦波涛起伏。眼下一脉南北向的山岭像一条巨蛇蜿蜒至茂汶九顶山,这是岷山的主脉,它像一条巨蛇,我想,蛇岗一名就由此而生的吧!雪宝顶主峰就是这条巨蛇高昂着的头。

雪宝顶是松潘、阿坝地区羌族人民的神山,受到他们的尊崇膜拜,留下了转山的宗教习俗。我们在雪宝顶山下工作期间,经常遇到转山的老乡。他们背着干粮,翻山越岭,步行绕雪宝顶主峰一周。那是很艰巨的行程,据我们所知,有的地段很难通行,因之常有不慎坠崖而亡的。雪宝顶主峰西侧,还有一座海子,是一处冰川湖。雪山掩映中的湖泊,绿得发黑,深不见底。海子狭长形,长近一公里,宽三、五百米,我们称它长海。这里也是转山的地方,围绕湖边不断地转,留下他们的经幡和石堆。

总之,雪宝顶周围的气息,冷峻而神秘,充满宗教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浸润熏陶,心灵也干净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我们深山探宝的同时,正进行着文化大革命,人们用另一种宗教狂热追逐着自己的革命理想。我们被称是抓革命、促生产的模范,工作的地方是神的雪宝顶。工作间歇下山休整时,回到沸腾的现实社会,真有水火两重天的感觉,正是这种感觉,充实了我们的精神生活。



“黑钨”

松潘幅重砂扫面的结果,在雪宝顶主峰的西侧,长海子附近,发现了一处高浓度的钨锡矿异常。1971年,三组奉命查证该异常。

雪宝顶西侧有两条支流,南支沟叫大姓沟,自雪宝顶南流,经过大姓乡,在岷江村注入岷江。沟尾处有个麻疯病院,它是最上游的居民点,重砂异常在沟尾,地形图上没有地名,我们按当地老乡的叫法,音译为日久沟。

五月初,小组到达工区在山溪旁寻得一片平坦的河滩作为宿营地,此处海拔近4500米。矿点检查需要较长时间,住营地一定要安排得舒适些。我们从山下森林里砍伐松树,运到营地,用树干在帐篷内搭床架,铺上厚厚一层树枝、树叶,十分松软,并且散发着浓郁的松油香;用油布搭建的厨房内,就地取材,用石板砌了灶台、桌子和凳子;沟边挖有水坑,贮蓄一潭清水……建设完毕,土造出一座山间别墅。小组五位成员,另有一名藏族向导。小伙子名叫邓贞,他带来六匹马和一只黑色的小狗。这个临时家庭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那条小狗全身漆黑。因为我们的任务是寻找钨矿,大家给他取个名字叫“黑钨”。

虽然已是初夏,这里积雪仍未完全融化,踩在积雪上会发出嘎吱嘎吱地响声。那个长海子也未完全解冻,湖边的寒风仍然刺骨。好在住地的河谷中,草木已略显生机,枝尖开始发绿并潮湿。度过冬眠的旱獭,不时从土洞伸出头来张望,好奇地打量着这群不速之客。在习惯我们之后,壮胆钻出洞来,在洞边站立起来,垂着双前腿,那模样像是给我们打躬作揖。陪伴我们的邻居还有一群青羊。每当阳光初露,他们几乎是定时地赶到沟里啃吃带着露珠的青草。我们、马、狗、旱獭和青羊和谐共处,成为好邻居。但是“黑钨”那条小黑狗是个不和谐的因素。见到钻出洞的旱獭,它会兴奋地扑过去,吓得旱獭们立即躲回洞去。尽管小“黑钨”的狩猎技巧不佳,有一次竟被它捉到一只更不懂事的小旱獭,酿成了一出悲剧。我们狠狠地教训了它一顿,此后就再没有发生这种悲剧了。

很快,小狗“黑钨”就成为我们大家宠爱的对象。它每天陪着我们上山,晚上替我们守夜,帮我们赶马,给我们逗趣,它给我们与世隔绝的生活带来无限乐趣。它一直伴我们完成全年的任务,在年底收队时,“黑钨”已经变成一个大小伙。至今,我还保留有一张以雪宝顶为背景的照片,照片中,雪地里的“黑钨”,在我们的腿间调来跳去。

“黑钨”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除了它的可爱,更重要的是它给我们带来好运气。当年的工作,我们发现了日久沟的钨锡矿床,这是一处石英脉型钨锡矿,石英脉中的锡石晶体,大的有2~5厘米,晶形完好。只是,现在的日久沟处于雪宝顶的黄龙保护区,特别的环境使它不能开发,让它永远留在地下吧!



紫柏杉

紫柏杉,属于平武县虎牙乡的一座山峰,海拔4500米。虽然不及雪宝顶高,却比雪宝顶更加难以接近。

紫柏杉在磨子坪向斜核部,出露西康群地层,由于花岗岩的侵入而形成穹隆构造,穹隆顶部出现大量石英伟晶岩脉、岩脉中蕴含有水晶和熔炼石英,经673队勘查之后,紫柏杉便出名了。伟晶岩中还含有白钨矿、锡石、绿柱石等矿物,其中不乏粗大而完美的晶体。上世纪八十年代,地质队发展多种经营,川西北大队“多经办”组织当地老乡开采白钨矿,卖给铜厂冶炼合金铜。进入九十年代,该矿发现了新的利用价值,转向矿物爱好者提供收藏用矿物标本。文化大革命以前,我国没有什么民间收藏活动,矿物晶体根本不值钱。文革以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色泽鲜艳、美丽玲珑的矿物晶体便成为人们手中观赏之物,爱好者的收藏佳品,顿时身价百倍。据说,紫柏杉出产的矿物标本中,那些橙红色、具四方双锥的白钨矿晶体和板状透明的绿柱石晶体俱为世间独有之物,身价很高。晶体完整者,动辄数千元、数万元,甚至有数十万元的精品。这种情况,帮助虎牙乡的一些人发了财,但也引起对该矿的破坏性滥采乱挖。现在的紫柏杉真不知道是什么情景?

松潘幅区测时,安排有紫柏杉的路线填图和矿点检查任务。因为这里是无人烟的老林,没有道路,能否完成任务没把握。但是在高山普村请了一位向导,名叫嘎地亚的老猎人。第一次见面,嘎地亚古铜色的脸上刻着深深地皱纹,头上缠裹一条黑色的头巾,令人想起王式廓油画中的那位老农民。

工作路上,一般是嘎地亚在前面开路。但见他左右挥动镰刀,劈去拦路的树枝和藤蔓。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轻盈地跳来跳去,完全不像五十开外的人。他光脚穿一双草鞋,自然成为蚂蝗们的攻击目标。只见他不时用手将贴在腿脚上的蚂蝗抹去,鲜血如注地顺着腿流下来,我们看着心惊,他却毫不在意。

这条路线我们走了八天,返回高山普村嘎地亚的家已是半夜。我们已是又累又饿,嘎地亚却精力十足的张罗着款待我们。打开一桶自家的箱蜂,取出黄亮亮地散发着浓烈香味的蜂蜜,让我们就着烤熟的土豆吃,把桶中的蜂蛹取来熬汤喝。我是第一次喝蜂蛹汤,面对着碗中一条条圆滚滚、百嫩嫩的蠕虫真不敢下口。在嘎地亚的一再鼓励下,冒险囫囵地吞下去,感觉那香甜的汤一直沁人心脾。

几天相处下来,嘎地亚那种朴实、坚韧、乐观乃至天真的形象,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脑子里,至今想起来,他的音容笑貌仍然栩栩如生。

嘎地亚是自然之子,在我们感到艰苦、危险的山野中,他如鱼得水。但对保佑自然的神灵,他又虔诚得五体投地。每天晚上入睡前,他都会盘坐地上,口中念念有词地祈祷,不时用手蘸取碗中酒向天空撒去,他说,山神会保佑我们平安。

嘎地亚特别喜欢、熟悉盘羊。他经常教我们如何辨认盘羊的足迹、粪便,并在夜晚给我们讲盘羊的故事。盘羊是岷山地区的一种独特的动物,在国家禁猎以前,是这里山民的主要狩猎对象和肉食来源。盘羊身形像牛一样大,往往成群活动。我们在老林有时会遇到一段段的通行大道,就是盘羊群踏开的。盘羊群的活动路线往往是固定的,它的这种特性给自己带来了致命的伤害。猎人们在他们活动路线上安置卡、刀捕杀它们。嘎地亚说,捕杀盘羊不要贪心,捕杀多了山神会发怒并惩罚猎人。嘎地亚教我们,千万要躲开“独羊”,就是有独居习惯的雄羊,它们的脾气特别暴躁,会主动攻击人类,十分危险。嘎地亚一谈起盘羊就十分投入,使我获得不少有关知识。

回想起来,如果没有嘎地亚,我们很难顺利完成这次任务。他能在看似无路的地方找到路,能在看似不能通行的地方想办法让我们通行;他的生活经验,让我们的野外生活变得轻松而丰富。

几天的生活,成为我难以忘怀的记忆。至于嘎地亚,在我们惜别之后再未见过面,只是次年再到虎牙乡时,托乡干部带去一些点心和问候。如果现在嘎地亚仍健在的话,应该是九十开外的人了。祝嘎地亚健康、幸福、长寿。

条纹海豚 2010-03-08 09:21

本海豚表示这是个好地方....

神奇的地球 2010-03-10 00:36

本地球更表明这里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