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线电观测流星的重要内容

    条纹海豚 Thu, 20 Nov 2008 22:29:31 +0000


    1、作者:欧阳天晶
    引言
    1,二十多年前,国外的天文爱好者和无线电爱好者合作,发明了无线电观测流星的新方法。这种方法被形象地称为用收音机“听”流星。
    收音机为什么能“听”到流星?原来,FM调频波段的广播使用的是超短无线电波,超短无线电波的传播特点与可见光类似,只能沿直线传播,而又不能被电离层反射,因此,FM调频波段的广播(以及同样使用超短无线电波的电视广播)一般只能传播几十千米的距离。当流星在高空出现时,能使高空的空气电离,形成电离空气柱。电离空气柱可以反射超短无线电波,使它有可能传播到1000千米以外的远方。没有流星时,收音机是接收不到那么远的FM调频波段的广播信号的。当流星出现时,一台高灵敏度的调频接收机(收音机),就能短暂地收到远方正在广播的超短波信号,这时,观测者就知道出现一颗流星了。
    2、两种观测方法的比较
    目视观测流星是经典的流星观测方法。一个目视观测者,可以从观测到的每一颗流星中,得到流星的出现时刻、归属、亮度、颜色、起止点坐标、轨迹长度、视速度、持续时间、是否有余迹等信息。正因为目视观测获得的信息量大,所以成为流星观测的最基本的观测方法。然而,同其它目视观测一样,它受天气状况的影响很大。另外,正式的流星目视观测,天空最暗星等不能劣于5等。当准备进行流星观测时,不但要考虑是否能遇到晴天,还要寻找具备良好天空条件的观测地点。这,无疑给流星的目视观测增添了难度。目视观测观测的是弱的光信号,而弱的光信号的自动记录、存贮、转变成电信号,都相对要困难一些,这是目视观测不能“自动化”的主要原因。
    无线电观测流星则不同。因为无线电传播是不受天气影响的,并且它接收到的是电、声讯号,可以较方便地自动记录、存贮,直接或转变成电信号进行处理。所以,实现无人值守的、全天24小时不间断的无线电流星观测并不是难事。这,无疑能极大提高流星观测的效率。不过,无线电观测流星,只能“听”到信号出现时刻、信号强度、信号持续时间等信息。
    毫无疑问,无线电观测流星时“听”到的信息,“信号出现时刻”是最重要的。从理论上说,它相当于目视观测中的“流星出现时刻”。也即是说,每“听”到一个声音信号,就相当于出现了一颗流星。“信号强度”则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因为强流星出现的位置如果不合适,很可能只能接收到它的很弱的反射信号;弱流星出现的位置如果合适,很可能接收到它反射的强信号,因此它被人们忽略了。同时被忽略的,还有“信号持续时间”。至今,国际上无线电观测流星,所有的观测点,全都只记录单位时间出现的“信号个数”,即只记录了流星出现时刻这一个信息。至于信号的内容,其本身不包含关于流星的任何信息,只能作为剔除干扰信号的依据。
    “信号持续时间”是否真的一点用也没有呢?我不这样认为。
    3、平常日子无线电观测流星的情况
    一直以来,我都是以韩国95.9兆的广播电台作为接收台,使用五单元八木天线,迪桑R-3000型无线接收机进行无线电流星观测的。韩国在95.9兆有三个发射功率较大的广播电台,全天24小时广播。五单元八木天线与迪桑R-3000型无线接收机有足够的灵敏度,并且这一型号的迪桑接收机是数字调谐的,能准确调谐到欲接收电台。
    我多年的无线电观测流星的实践证明:一般情况,一小时只能听到10个左右的信号,合计持续时间只有数秒,很多时候甚至更少一些。的确,平常日子,目视观测,每小时大约只能看到5——10颗流星。所以,平常日子,我们听到的“信号个数”,与实际流星数大体是一致的。
    只是,流星雨高峰期间,情况就不这么简单了。
    420011119的观测情况
    200111月,湖北省天文学会组织了赴鸡公山观测队,对狮子座流星暴进行了成功的观测。我的观测项目是用收音机“听”流星。19日凌晨,我从半夜2440分开始正式监听,一直监听到早晨5时,干扰串台声出现了,才停止了观测。
    下面是我们整理出的19日凌晨“听”流星的统计数据:
    2001年11月19日无线电观测流星数据汇总表
    时段
    信号个数
    合计持续时间(秒)

    00h40m-01h00m
    22
    35
    (保留整数,下同)
    01h00m-02h00m
    102
    1381

    02h00m-03h00m
    113
    1835

    03h00m-04h00m
    91
    1469

    04h00m-05h00m
    84
    921

    01h00m-05h00m共计
    390
    5606

    5、我的分析
    从我收听的数据可以看出,不论是一小时听到的“信号个数”,还是“合计持续时间”,都表明:狮子座流星暴的高峰出现在200——300之间。这与科学家对这次狮子座流星暴高峰的预测是一致的。
    然而,无线电观测流星听到的“信号个数”,是不是同平时一样,与目视观测到的流星数大体相近呢?
    听目视观测的同好介绍,他们五个钟头共观测到3000多颗流星,平均每小时600多颗。因为目视观测会漏掉一些流星,所以实际出现的流星,每小时应该接近千颗,有平时流星数量的百倍。
    看看我们“听”流星的结果:四个钟头“信号个数”合计390个,每小时大约只有百个左右,只有平时流星数量的十几倍,大大少于目视观测到的流星数。
    再看看“合计持续时间”:四个钟头共约5606秒,平均每小时1千多秒,比平时增加了上百倍,与流星实际增加的倍率符合得很好。这证明:无线电观测流星雨活动高峰,“信号合计持续时间”是很有价值的信息,因为它与实际出现的流星数的相关性,大大高于“信号个数”。
    这一结果,与我们历次“听”流星雨高峰时的情况,完全一致。
    从下面的统计图,可以直观地看出这一问题。

    说明:“宋红兵数据”是武昌实验小学宋兵老师与我们同时在鸡公山目视观测的数据,
    “北京数据”是北京《星光快讯》上刊登的爱好者目视观测的数据。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平常日子,流星数量不多,流星之间间隔的时间一般都较长,而“听”流星时,一般“听”到的信号持续时间都较短,不会互相干扰,所以“听”到的信号与出现的流星能大体一一对应。流星高峰期间,流星数量增多,当短时间出现几颗流星时,它们反射的无线电信号有可能前后相连,形成一个长信号;这时出现火流星的机会也多,火流星形成的电离空气柱存在的时间也长一些,它产生了持续时间长的信号,也有可能“淹没”随后出现的一些小流星产生的信号。这两种情况,都使得这时“听”到的“信号个数”少于实际出现的流星数,而使“信号合计持续时间”与实际流星数表现出高的相关性。
    6、结论
    无线电观测流星的新方法发明已有二十多年,但一直不能制定出一个有科学价值、便于操作的观测规范,观测数据一直派不上用场,其原因,就是以往的观测者,仅仅只记录了“信号个数”而忽略了同样有价值的“信号合计持续时间”。我以为,只有充分认识了“信号合计持续时间”的意义和价值,把“信号合计持续时间”和“信号个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才能制定出有科学价值、便于操作的观测规范,才能使无线观测流星的新方法焕发出它应有的光芒。
    希望更多的天文爱好者同我一道,参加到无线电观测流星的行列中来。
    参考文献:
    1
    驺虞峙 . 流星雨——看不见,却能听到 .上海科技报,1993.10.6
    2
    蔡鸿彰 . 流星雨之FM电台信号反射观测 .
    台湾天文爱好者林启生先生提供
    3
    徐品新,欧阳天晶 . 探索流星暴雨之谜 .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对提供了目视观测数据的武昌实验小学宋兵老师,北京天文同好会主办的《星光快讯》,表示感谢!

    2001
    12月稿

    20033月修改

  • # 1

    条纹海豚 Thu, 20 Nov 2008 22:31:01 +0000

    本来原文中还有张表的.但是为了方便其间就不传过来了.反正也没几个人会认真看的.

  • # 2

    活动星图 Thu, 20 Nov 2008 22:51:49 +0000

    呃。。。话说我已经认真看过几次了,顺便附上欧阳老师的天线。。。
    Attached Images



  • # 3

    07级老法师 Fri, 21 Nov 2008 18:38:43 +0000

    这个思路现在看看都还是很有趣的,期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