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就是那篇已经出奖的,可能还有一个全国奖,还在复评)
(这是篇已经过初评的文章,肯定有个市奖了,NB的话我还能因为它去SIGAPORE)
心中的瓦尔登
-瓦尔登湖读后感
其实,我恐怕是没有资格写读后感这三个字的。因为,我几乎没有读,只是略略翻了下而已。早就对这本书慕名已久,但是真的读的时候却又……
我读不懂它。
它所给予我的,是强烈的画面感,至少在我读的那几个章节之中。作者所描写的瓦尔登,永远令人神往。可以想象,他陪伴了瓦尔登湖多长时间。那湖就是他的情人。或者说,他早和那湖融于一体。
相信梭罗是幸福的。
可以看出来,瓦尔登湖拒绝着城市。因为,城市处在她的对立面。瓦尔登她一直信仰着自然,她不会被那些人们所创造出来的短暂的东西所诱惑。她静静的看着那些人类的美好-城市。
城市可以说是人类创造出来最有功利性的东西了,每一样在这里的东西,无论是那拔地而起的楼房;还是那从乡村运来了梧桐,都有她的“价值”。但是瓦尔登却不然。
我们可以用自己的眼光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那片处女地上,可以有许多东西被“利用”。人们不知道那湖面上的水虫有什么意义,人们不知道那清澈的湖水有什么意义……在湖的面前,这些可笑的自然征服者太愚蠢了。
梭罗是她的知己,他明白她想说什么,他为她写了本书。又为了不让那些愚者去玷污她,他悄悄的给她带上了这样一层面纱。这或许就是为什么梭罗在一开始要写道:这是一本需要人静下心来读的书。
梭罗是聪明的,他知道,在他死后社会会出现的改变。他知道,能读懂这本书的人越来越少,甚至他知道,有耐心读完他的书的人会越来越少。所以,他那大段的描写让我们感叹,让我们神往,他用那无以伦比的和谐之美来诱惑着我们。
我们生活,和自然太遥远了。
我们被自己束缚着。在自己所创造的虚幻中沉醉。
或许那湖才是虚幻的?
或许恰好相反。
该去看看那咆哮的瀑布了。
该去闻闻青草的芳香了。
该去欣赏那平静的湖水了。
你如果问能够得到什么好处,我可以告诉你,你什么也等不到,你可以得到你想要的一切。
我们本身是自然的孩子,现在,我们这群离家出走的孩子该回家了。其实我们心中是有一个梦的,其实那心中的瓦尔登湖,正是那翡翠色的梦中的乌托邦。
接下来是无聊的随笔..
“手觉得越来越重了……拿不动了……不行,要坚持住!”我心中默默地念叨着。
上面的情景发生在小年夜的晚上。
那天,我回家了。
其实或许这说的不准确,但是我一直觉得那个破破烂烂的地方才是我真正的家,我毕竟在那里呆了十五年。直到一年前的突然搬走。
而今,我跨了四个区,回来了。在拿着钥匙费尽的把门打开之后,迎面而来的是我的家。很奇怪的感觉……虽然早已习惯在新家的生活,可是或许在潜意识里我还是喜欢这里也说不定。
那些粘纸是我贴的吧?那墙上的电话是我写的吧?那牵牛花是我种的吧?在搬家的时候这些都没带走,仅仅带了些有用的东西,所以,把它们留下了。
突然,我想带走着一切。
我仔细看着这把椅子,后面有823这三个大概是用白色油漆写的编号,多年的使用给它留下了一个屁股型的凹痕。小时候听说这是我爷爷做的,后来给了我父亲当书桌,再后来……
我想在上面找我曾经刻的四个字“七星联环”,找不到。在我的忘却我的记忆之前它已不见了。喜欢这个中空的靠背,喜欢这个螺丝,喜欢这个突起,我爱这把椅子的一切。我如同看着我的情人一般……
想起一件事情,我拿体重计称了下,8公斤重。
我扛着它走了九点八公里。
其实我扛的时候我是可以叫车的。可是我不知道为什么那天突然不想。可能是我不觉得我可以这么草率的对待它,我觉得它是我的长辈。当我一手钩着一条腿,一手搂着椅背的时候,我被新来的一个门卫叫住了:
“你是不是偷东西的?”
“你见过有人偷这一个破东西么?”
其实有的时候我们常常干这样一种傻的事情,将自己以为不重要的东西去换自己觉得重要的东西,当你失去的时候才追悔莫及,可是它早已不在。这椅子是幸存的,或许是我将他拯救了出来——或许自己惩罚作自己这个苦役正是为了对它赎罪也说不定。过去的老家在我心中永远是一抹绿。
老家的旧房子,变成公寓了。如今再逛,早已没有了当时的幸福感。
小时候从长春搬来,当时养在泡菜小瓶四条大青虫早已结蛹,但是最后没有带回来,本来该放它的地方放了点腊味。如今很后悔当时应该把盖子打开的。这样它们至少可以飞出去。
其实我们本来也可以飞出去的吧?
完善自己
台湾著名学者龙应台说:“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有文化不等于有修养。”这句话,相信对于一些人来说,是一个警钟。
在生命的旅途中,人一直在不停的完善着自己肉体和灵魂,以此来令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完美。这或许正是许多人学习知识的原因。但是,一个人仅仅有知识,不代表他有文化,更不用说修养了。
何为有文化?何为有修养?
有文化指的其实就是社会的文化对一个人的自身文化的认同。而有修养其实是指对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符合社会文化的能力的赞赏。一言以蔽之,其实这两者就是是否能够学以致用的证明。
这里的使用知识代表的不是运用他完成自己的工作,而是感悟到知识本身所存在的内在的美,进而在生活中体现出来——在21世纪,其实知识早已占了主宰一个人灵魂的很大部分。数学家的严谨,诗人的浪漫,社会学家的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神,都是知识完美的体现。可是,如果仅仅将知识当作一种工具在使用,那这人注定不会有什么大的成就,知识所本身所具有的次序和混乱的统一的和谐之美,在这个人生上是无法体现的。自然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这种人,就是很典型的有知识,没文化。
同样,也有有文化,没素养的存在。
一个很简单的比喻就是:有文化证明了人有一种气质,但是事实上,能否将这种气质体现出来,化为实质,这是一个人有没有修养的标志。
我曾经见过一个初三的孩子,当时他很认真的反对FECL3-FECL2不是还原反应,理由是他没有获得氧元素。在我们高中的知识角度上,这是完全错误的。但是初中的教材上则没有指出这一点。他和我争辩了整整一个小时,之后再我拿出大学的一本教材才同意我的说法。事实上,我对于他的这种精神表示尊敬——他敢于捍卫自己所承认的真理的精神。他或许知识的储备没我们多,然而他的修养比起那些唯唯诺诺的人来说不知道好多少。
事实上还有一类人:他们装的道貌岸然,事实上,他们什么都不是,无论有没有知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羊脂球当中的几位男性配角。
人活着都在为自己的生命完美而努力,而这句话给我们了警示,他为我们指明了一个创造和改变自我的方向。
事实上是,我很显然没有砖头写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