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 本帖最后由 条纹海豚 于 2009-5-16 12:56 编辑
早在西元前三八二年时,亚理斯多德便发现有些植物会发出绿色的萤光,一直到了十九世纪,才获得证实,原来是附生在树上的真菌。在世界上,已经有记录的发光真菌,共有九属四十二种,只是台湾一直未针对发光植物进行研究。现今知道,至少有皮伞、丛伞丝牛肝菌、黄缘萤光小菇、萤光菌四种发光菇蕈,但植物学者研判,台湾地区会发光的真菌,可能不止四种,只是未进行有系统的分类调查与记录,笔者就曾见过一种绝对寄生的发光真菌,未记载在任何文献中,却以菌丝的型态寄生於芒草中,只要割开芒草,便看到菌丝发出绿色萤光。可惜的是,笔者一直无法自芒草中分离出该真菌,更别提鉴定了。
萤光小菇(Mycena chlorophos),其属名在希腊文中,意思是(绿色的灯),美锡尼(Mycena)是西元前十五世纪时相当繁华的古希腊城市,据说是在特洛依战争时,阿格麦穆隆王的宫殿里也摆著这样淡绿色的灯,发现这种真菌并将之命名的希腊学者,遥想著古代希腊宫殿里的种种风情,将这美丽的真菌取了如此罗曼蒂克的名字。早期在北美洲的居民,称呼这些发光的真菌为「jack-o-lantern」或是「foxfire」,意即「鬼火」或是「狐火」的意思;在日本则称之为「夜光茸」,在八丈岛的凤凰木或是小笠原诸岛的竹林中出现,在多雨的季节,小笠原当地甚至推出「green-pepe夜晚之旅」(green-pepe为当地称呼夜光茸用语),专门为观光客推出的旅游行程,还颇受好评。
关於萤光蕈类的发光机制至今尚未被阐明,但是似乎与萤火虫的发光机制有所差别。萤火虫的发光机制是体内的萤光素(luciferin)、萤光酵素(luciferase)、ATP及氧的化学反应而发光,笔者曾就萤光小菇进行研究,其发光的时间似乎有日周期性,一般萤光小菇自「出菇」注一後约莫可存活3天,其间若白天将萤光小菇移进室内暗处,并不会发光,直至傍晚时分才发出淡淡的绿光,但若混乱其光周期性,即使白天在暗室内依旧会发光。萤光小菇发光时,只有蕈伞会发光,蕈柄及菌丝体并不会发光,参照国外文献几乎可以确定在菌丝产生核融合注二产孢时会发光。为何萤光蕈类要在夜晚发光至今尚无定论,一般推测为吸引特定昆虫帮其散播孢子。
由於夜晚时萤光蕈的样子很像水母,故又有人称为绿色陆地水母。
[attachment=3692]
中文学名:萤光小菇
拉丁学名:Mycena glutinasa Beardslee
中文别名:粘柄萤光小菌、萤光小菌
同物异名:
分类地位:伞菌目、白蘑科、小菇属
形态特征:子实体小。菌盖直径0.4-2.7cm,半球形至扁半球形,后期平展或边缘有的反卷,表面淡棕色至近白色,中部色较深,而边缘浅色并具有细条棱。菌肉白色,很薄。菌褶近延生,不等长。菌柄长1-3.5cm,粗1-1.5mm,柱形,中空,上部白色近透明,下部淡红褐色,表有粘液。孢子印白色。孢子无色,椭圆形,光滑,6-8.8μm×3-4.4μm。
生态习性:春至秋季在阔叶树枯枝上或腐木上丛生。
分布地区:福建等。
经济用途:此菌木材中的菌丝体或形成的子实体发出淡绿色的萤光,经培养的菌丝体同样发光,具有研究价值。另外是食用菌段木上的杂菌之一。
这是本海豚在网上收集到的一些照片...
[attachment=3682]
[attachment=3683]
[attachment=3684]
[attachment=3685]
[attachment=3686]
[attachment=3687]
[attachment=3688]
[attachment=3689]
[attachment=3690]
[attachment=3691]
[attachment=3693]
看上去都很湿的感觉。。然后有点像灯之类的- -
薛猫到博物版来说明了一个问题,薛猫没学术值了...
很有爱···以前在国家地理看过
很漂亮啊。。。
想起挂在床头的荧光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