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上的土法炼铀...

    kaixl Sun, 17 May 2009 13:54:28 +0000

    采到铀矿石之后,接下来就是要把它提纯成为含铀60%~80%的化学浓缩物,叫做重铀酸铵或重铀酸纳,俗称黄饼。然后再经过二氧化铀、四氟化铀、六氟化铀以及金属铀等几道工艺过程,生产出核装料。
      下庄虽然只是粤北山区中一个仅有几十户农家的小山村,却也是中国第一个花岗岩型铀矿床,被苏联专家列别捷夫命名为希望矿化区。为了在炼铀厂建成之前获取制造第一颗原子弹所需的重铀酸铵,三局副局长佟城首先赶到下庄,组织十一分队实施土法炼铀。很快,不到一个月炼铀厂就建成了,厂房是用树皮、茅草和竹子搭起来的,草棚下并排竖立着几个大木桶,用以代替浸出槽,每个桶中装满了碎矿、硝酸和硫酸,被浸泡着的矿石在桶里发出汩汩的响声,浸出来的溶液从第一个桶里流进第二个、第三个……然后流进地下的容器里,再从容器里倒回到第一个桶中,反复浸泡沉淀。在这里,用布袋豆腐包搞过滤,用铁锅当反应器,接下来,在另一个草棚里,人们用同样简陋的土办法,把溶液慢慢烤干。郴州铀矿炼铀厂的生产条件也是一样,汗流浃背的矿工们用铁锤砸碎放在石臼里的矿石,用筛子筛出粉末,接着加酸浸出,用滤斗过滤,用电炉烤干。十来个人要足足干半个月,才能从几十吨矿石中炼出很少的200克铀来。
      刘兴忠说,大跃进时期全民办矿,国家要土洋并举,加快铀矿的冶炼工作。那时候,宋部长就给三局下了一道命令,要由三局在广东翁源的下庄搞个全民办矿的点儿,让我们三局的副局长佟城,还有温光然他们带着技术干部,到下庄去搞这土法炼铀。因为花岗岩的铀矿是比较容易冶炼的,通过酸浸泡以后,把铀溶解出来,然后再用大锅去熬,就可以慢慢使铀浓缩起来变成重铀酸铵,含铀量20%到50%,不是很高的。到1958年的时候,我们在下庄冶炼成功后,在流沙河又开过一次全民办矿的现场会,流沙河也是全民办矿的点儿,也是花岗岩,但是储量不大,只有百八十吨。为什么又到这里来开现场会?因为下庄是我们三局自己办的,涉及到保密,怕面搞得太大了,来参观的人太多不大好。所以最后确定在湖南宁乡县的流沙河再搞一个更简单的,由宁乡县和流沙河人民公社办,我们只做技术指导。以后就在全国铺开了,搞全民冶炼矿,有117个小厂矿。当时是热火朝天啊,大家都在搞。当然这种土法冶炼老实来讲不够科学,主要是劳动防护上做的不够,容易污染,对人体保护也是很不够的。但当时冶炼出来的重铀酸铵为我们研制原子弹还是提供了条件。所以我们国家1964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据我了解,跟我们初期提炼重铀酸铵还是有很大关系的。如果要正规开采冶炼的话,恐怕时间就比较长了。原子弹爆炸也可能不是1964年。
      全民办矿,土法炼铀,苏联专家对这样一种既热烈又混乱的局面持两种态度。三局总工程师斯切潘诺夫主张按照正规的程序办事,采样、试验、设计、订购设备、建厂都要按程序来运作。中方考虑的是这样时间太长,等不及。不过,水冶专家特拉菲莫夫倒是比较支持中方的主张,他自己原先就是搞炼铀的,说可以搞土法炼铀。按照中国当时的条件,没有不锈钢的器材,也没有塑料,国内工厂水平能力也比较差,件都不够,你要搞的话只能搞土法。土法就是用陶土大缸和大木桶作容器,再用纱布过滤的办法。这种办法对人身体有一定的危害,对环境的污染比正规的厂肯定要大,但为了早日把铀产品搞出来,为了原子弹早一天响肯定要做出牺牲。苏联专家私下跟中方的人讲,苏联开始搞原子弹的时候,铀矿方面也用过土办法。苏联是在美国之后才搞的,卫国战争刚刚胜利,条件比较差,开始也是用木制的器具,因为稀硫酸不腐蚀木制的器具,只有浓硫酸接触木头,才会一下子把木头烧黑了。
      苏联专家出了个主意,马上加工20个大木桶,直径要两米,高也要两米,这样每个桶装几吨矿石做渗滤,把硫酸倒进去,从里面把铀浸出来。苏联专家作为技术指导,强调要安全防护,设备条件简陋不等于说就不能安全防护或者不需要安全防护了。比如操作的时候都要戴胶皮手套,要穿上套鞋,穿上工作服,还要围上橡皮围裙,戴口罩,另外,废水一定要经过石灰和木炭处理。
      土法炼铀中,有些材料需求量比较大,比如用来过滤的布就特别费。当时因为一般布都要凭布票购买,买多了不行,工人们就轮流去商店,一人买几米回来。到那里买布时还不敢跟人家说要这么多东西干什么。
      刘杰说,那个时候苏方将勘探重点放在了新疆,他很早就有资料,认为在新疆是最有希望的,所以派了很重要的力量到新疆。但是我们在湖南郴州发现了铀矿以后,我们就提议转向湖南,因为在湖南更便于开采,能够很快上马。苏方开始还不太愿意,后来经过研究,他们也同意在湖南有重点地搞,这就促使我们很快在金银寨进行勘探和开采,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苏联以前曾经在野外用一种很简便的办法来分析、化验,我们知道了以后,也决定照搬过来。那个时候正是大跃进的开始,人们心情急迫,考虑更多的是怎样使我们的矿产赶上去,一时也顾不了正规的开采方法。当时毛主席专门开会来研究地质工作,朱总司令也特别关心这个地质,他每次下乡回来就带一些矿石,问这个矿石怎么样,有用没用。那时候还普遍提倡群众报矿,主要是为了应付第一个五年计划,能不能够有矿产,这是最基础的。因此就产生了一个念头,我们这个铀矿不光你这一个部门搞,也可以大家来办。开采时可以用最简便的办法,用大木桶把矿石放在里边,首先是碾碎,用硫酸来溶解,然后像磨豆腐一样,几十个布袋悬空吊在草棚里,用豆腐包来过滤。那个时候苏联专家也很看不惯,说你们这样子是污染环境的行为。但是当时有一股劲,就是我们现在急需要把铀矿搞出来。差不多经过一年多的工夫,各地方搞出来许多原料,再把它收购起来。我记得那个时候大概收购了一百五十多吨矿,除了广东翁源留了一个典型之外,其他绝大部分都慢慢停止了。当然,这种铀矿太粗糙了,成分只有百分之十几、二十几。后来也有人讲这个东西是得不偿失的,但是这个东西在随后确实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为什么呢,就是当时我们整个工业的发展中,矿山是最难的,我们在衡阳的选矿厂有几十万吨处理能力的厂子,能不能够很快开工,矿山能不能开采出来,是个很大的问题,这是后话了。在当时的情况下,最急需的是铀的原料。
    1958年底,二机部在下庄主持召开了全民办铀矿现场会,推广下庄的土法炼铀经验。在此前后,江西、广东、湖南、云南、贵州等二十多个省区的农民也被动员起来,人人动手,用土法采矿并冶炼。他们从附近采集矿石制成黄饼后,再拿到收购点去。尽管这样的黄饼极其粗糙,但国家当时定出的价钱却超过了黄金,每吨二十来万元。
      袁成隆说,土法炼铀,老百姓搞,我听说云南云沧那个地方有农民在炼铀,我就跟部里说了,我说这是个大事情,我得亲自去看看到底怎么样。后来我就去了。沿途一看,到处是小高炉,正在那儿炼呢,跑到云南边境,看了很让人惊奇的,都是些年轻小伙子,一个副专员在那儿主持这个事儿。开采呢,就是用镐刨,那个矿比较富,把那含铀矿刨出来。要碾碎怎么办呢,用碾子,就是老百姓碾粮食的那种碾子,把那铀矿石碾碎。碾碎以后得过滤啊,那就用做豆腐的麻布包过滤,一道一道过滤。最后得到细一点儿的铀沫,也叫初铀。将来拿这个就可以搞二氧化铀、四氟化铀、六氟化铀,一道一道弄下去了。我看这个很好,很感动人啊,这里的人真积极啊。我就把情况报告给部里。
      老百姓找矿代价很高,不仅浪费了许多铀,消耗了大量选矿原料,而且还由于缺乏环境保护设施和手段,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不过,这样的群众运动却也产生了一定的成果:通过全民办铀矿,获得土法冶炼的重铀酸铵163吨,在苏联后来毁约停援而铀矿山和水冶厂又一时建不成的情况下,为国家初期的核燃料生产提供了原料,进而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赢得了时间。对此,美国学者刘易斯和薛理泰说,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是一枚人民炸弹。
      勘察铀矿,开采矿石,是为了得到核燃料,而核燃料的最终取得,又必须由专门的厂家进行复杂的生产,才能供给原子能发电与核武器使用。所以,在铀矿勘探紧张进行的同时,也开始了几个核工厂的建设。

  • # 1

    秋山澪 Sun, 17 May 2009 14:00:50 +0000

    土法...

  • # 2

    FIRE Sun, 17 May 2009 15:31:18 +0000

    污染。。。。

  • # 3

    CasperVector Sun, 17 May 2009 19:13:07 +0000

    无视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无限鄙视这种行为- -

  • # 4

    花瓣飘香 Sun, 17 May 2009 19:20:40 +0000

    我对我手中这瓶1965年的醋酸铀酰致以崇高的敬意...

  • # 5

    subsistierend Sun, 17 May 2009 19:48:52 +0000

    人民炸弹- -